电话:021-64280569
手机:18121247966
邮箱:sales@fluor-ym.com
网址:www.fluor-ym.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云锦路500号绿地汇中心A座2217
当然是不行的。空调之所以可以制冷,是因为制冷剂蒸发吸收热量达到降温效果的。多加后会造成制冷剂不在室内机的蒸发器上蒸发,而在回气管道的连接管上蒸发。不能达到降温效果。且会造成空调保护性停机(高压保护)。在夏天高温天气(环境温度32摄氏以上时)压力表指针稳定在0.45MP(R22)即可。春秋季为0.3MP(R22)。冬季加制冷剂不完全按照压力表读数(参考压力是1.8兆帕)。而依靠维修人员经验或观看压力表指针摆动幅度。也可用测量电流的方法加制冷剂。R410A、R32压力值是R22的1.6倍。
制冷剂储罐在投用前都是由专门的生产厂家生产,并经过安全部门进行严格检验的,因此泄漏的可能性不大。制冷剂在运输时也是由具备资格的人员和车辆才可运输。要注意在制冷剂储罐头运送到现场和卸制冷剂时不可猛烈的撞击储罐,必须有橡胶缓冲圈,也不可曝晒储罐。 制冷剂储罐的处理:制冷剂储罐的出口阀门泄漏可能的原因为阀门处的填料阀门泄漏。处理方法是戴好防护面具及手套将出口处的阀门关死如果仍然泄漏就需放至泄漏完毕。连接管路泄漏处理:对从制冷剂储罐之后的泄漏,必须先关死制冷剂储罐的出口阀门,再进行连接处泄漏的处理。
第一阶段是19世纪~20世纪初期。该阶段的制冷剂主要是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如酒精、氨气、汽油、二氧化碳等,它们大多数具有可燃、有毒、腐蚀性、压力过高等不利因素。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先后发明了R11制冷剂、R12制冷剂、R13制冷剂等一系列CFCs制冷剂,并为其注册了杜邦公司专有的商品名称Freon®(中文名称:氟利昂),在其之后陆续又发明了R22、R123等HCFCs等制冷剂,并将其也纳入氟利昂的范畴之内。R407c制冷剂公司在这一阶段,全球大部分制冷设备主要以R11、R12、R22这三种典型制冷剂为主。但是,自从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以来,人们逐渐发现以CFCs和哈龙等为首的一系列化学品,正是消耗臭氧层的代表物质(简称“ODS物质”)。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今。这一阶段,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绿色环保型制冷剂,R407c制冷剂主要替代产品为氢氟烃HFCs和天然工质类。
超低温制冷设备中制冷剂是制冷效果中比较重要的一环,那么超低温制冷设备制冷在添加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怎么添加制冷剂比较好呢?超低温制冷设备组制冷剂充注制冷剂时,先观察充注器上压力表的读数,转动刻度套筒,在套筒上找到与压力表相对应的定量加液线,记下玻璃管内制冷剂的初液面刻度。打开超低温制冷设备三通阀,制冷剂通过胶管进入制冷系统中,玻璃管内制冷剂液面开始下降。当达到规定的充灌量时,关闭充注器上的出液间和三通问,充注工作结束。超低温制冷设备制冷剂充注量一般情况下,不可少充亦不可多充,小型工业超低温制冷设备组装置利用定量充注器充注制冷剂时,只需在制冷装置抽好真空后关闭三通阀,停止真空泵,将与真空泵相接的耐压胶管的接头拆下,装在定量充注器的出液间上,打开出液阀将胶管中的空气排出,然后拧紧胶管的接头,检查是否泄漏。无锡冠亚超低温制冷设备制冷剂是采用的环保制冷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有利环保发展。
方法一:将制冷剂罐倒置,并释放少量制冷剂到一张白纸上;若白纸上有明显杂质或液态水出现,说明制冷剂质量不佳,建议不要使用。方法二:接压力表测试制冷剂瓶压,对照制冷剂温度压力特性表,检验瓶内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压力明显异常,则不建议使用。方法三:在制冷剂使用到一半时,对瓶内压力进行再次测试。对于R22这种单一成分的制冷剂,两次的测量瓶压值应该很接近。若该制冷剂为劣质的制冷剂,通常混有多种成分,瓶内制冷剂使用后由于成分比例的变化,通常瓶内压力会有较大差异,如遇到此类现象,建议停止对该制冷剂的使用,且应及时将已注入到系统中的制冷剂排空,避免对系统造成污染。方法四:在系统调试运行阶段,如果发现如下异常现象,就建议对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纯度检测,排出系统中的制冷剂是否为劣质。1、系统制冷能力明显不足且经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异常的情况需关注制冷剂;2、系统干燥器、过滤器或膨胀阀出现堵塞,且堵塞物是黄褐色腊状或黑色油泥状异物时需关注制冷剂;3、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高、低压压力或温度异常,或者停机状态时,系统平衡压力异常,需查看制冷剂。
氟氯烃类制冷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大气中的寿命极长,如CFC-11、CFC-12在大气中的寿命都在100年以上。在早期氟氯烃类制冷剂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它们的危害性缺乏认识或回收利用困难等原因,大部分的氟氯烃类制冷剂被排放到大气中,在平流层发生图1-4所示的光化学降解反应。氯原子一旦释放出来,即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断的消耗臭氧。据估算,每一个氯自由基可消耗10万个臭氧分子,这样,使同温层臭氧含量不断下降,以致于减薄臭氧层和形成臭氧空洞。